April 18, 2006

消失點: 摘譯 (8)

Annabella Milbanke聲請與拜倫分居的指控之一:
她躺在地板上生產的時候,拜倫在客廳放槍。

有不少人對舒曼的認識僅止於Clara Wieck的丈夫。

舒曼先生,您也搞音樂嗎?

梅維爾晚年沒有一本自己寫的書。

波普的腿太細,只好穿三雙長襪充數。

康德也有同樣的麻煩,而且需要特別的東西勾住長襪才不會鬆。

葡裔猶太劇作家Jose de Silva被迫改信基督教,然後又以偷偷信奉猶太教的罪名被宗教法庭活活燒死。
同一天下午,里斯本的劇院還在上演他的劇作。

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可能是被一粒葡萄噎死的。
九十多高齡。

秀拉三十一歲過世。
一生只賣出兩幅畫。

畢卡索七十幾歲的時候,有次談論藝術的形式與結構。
他把一本沾染筆墨的桌上型記事本扔到一邊,說:帕洛克 (Jackson Pollock)。

作者還是用打字機,不用電腦。
因為?

他說得出來嗎?他為什麼還用33 3/1轉的唱機聽音樂?

奇里科常常重畫一些比較知名的作品,捏造日期,與事實相去幾十年,而且堅稱是原作。

若上帝喜悅,我可能跟兄弟姐妹一起去放羊。
聖女貞德開始打了幾場勝仗以後說的。

法國政治家克里蒙梭對新任個人秘書說。
有些信你要自己起草稿。聽好。一個句子有名詞跟動詞。你如果想要用形容詞,先來問我。

托爾斯泰在書房牆上掛著狄更生的畫像。

古希臘不准婦女外出購物。

尼金斯基最後三十二年在精神醫院度過。

三十二年。

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除了母語德文以外,還會講英語、法語、荷語、義語、西語、葡語、瑞典語、波蘭語、希臘語、俄語、阿拉伯語,以及拉丁語。
大部分是自學的。

張伯倫除了母語法文以外,會講拉丁語、希臘語、希伯來語、阿拉伯語、科普特語、迦勒底語、梵文、波斯文、中文。
大概還有其他語言。

杜象有好幾年是法國的西洋棋第二把交椅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8:12 AM | 迴響 (0)

April 08, 2006

消失點: 摘譯 (7)

利比 (Filippo Lippi) 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。麥迪奇家族有次甚至把他鎖起來,好讓他專心作畫。

據說哥雅二十四歲那年,在羅馬衝進一間修道院,綁架了一名修女。

蘭姆 (Charles Lamb) 與柯立芝 (Samuel Taylor Coleridge) 是小學同學。
後來,蘭姆作政府職員的時候,偷了兩百支鋼筆給柯立芝用。

Hannah Pritchard是十八世紀最優秀的舞台劇女演員——據說從沒讀過一本書。
有靈感的白痴,約翰生如此形容她。

Ingram Frizer刺死馬羅,辯稱是出於自衛,結果無罪開釋。

高超的行政能力。卡夫卡工作的保險公司老闆如此說。

埃及豔后從沒有學說拉丁文。
顯然是用希臘文跟凱撒與安東尼上床。

1889年一月,在杜林。一匹被車伕鞭打的馬倒在街上,尼采抱著馬脖子痛哭。基本上就是他最後發瘋、再沒有回過神的起點。

透納喪禮之後,羅斯金在透納的畫室發現情色作品——然後燒毀了。

巴哈最後二十七年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擔任詩班領唱者。
因為找不到最好的音樂家,只好接受能力普通的人。聘用他的一個委員如此說。

司機發動車子忘了弄剎車,結果掉到賽納河。鄧肯因此失去兩個孩子。

Alle Menschen mussen sterben 人人必有一死

載滿了書的驢。
不會寫不會讀的穆罕默德如此嘲弄猶太人。

狄瑾森留下1775首詩。
意即她的成人生涯中,每不到一個星期就要寫一首。

某些季節,他穿靴子穿到脫下來的時候,皮膚跟著皮革脫落。
Ascanio Condivi,一名米開蘭基羅的朋友如此說。

好像用泥巴畫的。恐怖至極。無可藥救。構圖好像是小學生把蒼蠅夾在紙中間擠出來的。比此還要糟糕。
塞尚死前,對他的典型批判。

柯波帝要等到兩個跟他熟得不比尋常的囚犯受刑,他才能出版《冷血》。
我真是高興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。死期決定以後,有人聽到他這麼說。

莎士比亞的《維洛那二紳士》,劇中人物由維洛那上船――該城根本不靠近海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2:49 PM | 迴響 (2)

January 14, 2006

消失點: 摘譯 (6)

是古希臘劇作家米南德說的嗎?他的劇本已經完成,他只要寫就好了。

被高更搬到大溪地的浪漫矇騙。
後來想起這個人把妻子跟四個孩子撇在家。

薄伽丘晚年極其貧困潦倒。
佩脫拉克在遺囑中把最自己最厚的大衣留給他度過托斯卡的嚴冬。

在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,解剖屍體不僅違法,而且可以處極刑。
達文西卻有辦法開了三十具屍體。

米開朗基羅年輕的時候,曾用菜刀與家用剪刀做同樣的事。

達文西非常勤於參觀處刑—應該是為了研究人被吊死的時候肌肉的扭動。

英國劇作家馬羅二十四歲早逝,身後在坎特伯利留下四個妹妹。四個人簽文件的時候,很可能都是蓋手印,而不是簽名。

這個世界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?
蘇格拉底在雅典走過市集的時候說的。

莎士比亞死後整整一個世紀,才有《伊底帕斯王》的英譯本。

艾略特怕牛。

其實,作者除了不知道小說會往什麼方向發展,也在懷疑自己的打字機是否能在寫作過程能拖多久。這部四十年之久,越來越不可靠的手拉打字機。
更何況曾經無所不在的修理店都不復存在。

約翰生 (Samuel Johnson) 被迫從牛津退學,因為家裡負擔不起費用。
六十四歲獲增榮譽學位,成了「約翰生博士」。

海頓的「牛津交響曲」。
獲得榮譽學位之後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8:04 AM | 迴響 (0)

December 14, 2005

消失點: 摘譯 (5)

據說達爾文常常把一本厚重的書一分為二,以方便攜帶。
或是撕去任何他不感興趣的頁數。

根據同處一室的朋友,舒伯特只花了差不多讀歌德的「魔王」這首詩的時間,寫就這首曲子。

有學者深信莎士比亞一定是個軍人。或是個律師。或是與王室來往密切。甚至是個猶太人。
莎劇演員Ellen Terry就此而論:他一定是個女人。

米開蘭基羅有次批評拉斐爾每次非得有大批弟子與仰慕者簇擁出遊,像將軍巡視一樣—
拉斐爾回敬:你卻自己一個人像絞刑犯。

重新整理筆記,並不一定表示作者對作品的進展有什麼新點子。
理想上,作品的發展甚至會讓作者自己也大吃一驚。

富蘭克林仰慕吉朋已久,急欲親自見一面。吉朋婉拒。
他說,不想與背叛女王的人交際。

二十世紀的前二十年,在西斯汀教堂還可以聽到閹人歌手的聲音。

華格納的粉紅色內褲。

一團肥皂泡沫與石灰水,有位藝評家如此論到透納畫的海上暴風雨。
我很好奇他們會把海想成什麼,透納說。

雪萊在蔓草叢生的卡拉卡拉浴場廢墟寫就大部分的《普羅米修斯獲釋記》。
他在三大男高音第一場音樂會場地,給自己早了一百七十年找了個理想座位。

我之所以是我,是因為我的小狗認識我。
Gertrude Stein如是說。

發現馬丁路德的妻子以前是修女,一時吃驚不已。
不過想起來,路德以前也是個修士。

雨果讀《紅與黑》從沒過得了第四頁。

奧登年紀越大,就更邋遢骯髒。他自己的兄弟坦承,奧登常常在洗碗槽小便。

我喜歡的人,他是最髒的一個--史塔文斯基論及奧登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6:07 AM | 迴響 (1)

November 21, 2005

消失點: 摘譯(4)

作家認為自己缺少精力只不過是年紀問題。可是最近尤其覺得特別沒有精神。

據說安瑟倫常常在重要的教會會議找藉口離席—為了好好坐下來讀書。

據說威瓦第有好幾次望彌撒的時候突然起身—為了要寫樂譜。

維多利亞女皇有次寫信給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作者路易斯.卡羅,索取他的下一本著作--

結果收到一本簽了名的《行列式淺論》(An Elementary Tretise on
Determinants
)。

我在腦子裡一天至少完成三幅畫。沒有人買,為什麼要浪費畫布?
畫家莫迪里阿尼二十幾歲,在巴黎一文不名的時候說的。

俄國女詩人阿赫瑪托娃 (Anna Akhmatova) 五十四年以後出回憶錄,記述她與莫迪里阿尼在1911年的私情。兩人在雨中坐在一把不牢靠的傘下,誦讀魏崙(Paul Velaine)的詩作給對方聽--這是他們負擔得起的最大享受。

斯賓諾莎享年四十四歲。最後七年住在海牙的一間閣樓。據說有時候整整三個月足不出戶。

納粹偶爾會把被殺的囚犯骨灰交還給家人。
用包裹郵寄回去。

巴爾扎克第一個引人注意的情婦比他大二十二歲。
而且是七個孩子的媽。

除了音樂,貝多芬十一歲之後就沒有受其他教育。

割劃、燒灼、刺穿、折磨病人之後,醫生竟然還索取他沒資格拿的費用。
兩千五百年前,赫拉克利圖斯特已經這麼說過。

同樣久的時間以前,色諾芬尼說運動員比老師更受人尊敬是不公平的。

可是作家又覺得自己沒有打字,並沒有浪費太多時間,因為他花了不少時間重新整理排列卡片。作家很確定,大部分都是照自己想要的次序所排列的。

空前絕後的藝術傑作。德國音樂家施托克毫森(Karlheitnz Stockhausen)如此形容紐約世貿大廈的傾毀。

同時期,在畫家利希特(Gerhard Richter)的畫室牆上掛著同樣事件的照片。
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對一個人的真正感受,注意你在門墊上看到他意外寄來的信給你的印象是什麼。
叔本華如是說。

波普(Alexander)沒有獲准埋在威斯敏斯德大教堂的詩人墓園。
因為他是天主教徒。

拜倫也一樣。
因為他是拜倫。

所有驚世駭俗的話,都被哲學家說盡了。
西賽羅如是說。

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解釋為什麼第二世紀的羅馬不堪居住:粗野、喧鬧、偷竊、還有失火或是屋頂倒塌的夢魘等等:

更別提那些詩人甚至在酷熱的八月天還在喋喋不休朗誦自己的作品。

由 shyu 發表於 10:33 PM | 迴響 (3)

November 15, 2005

消失點: 摘譯(3)

1913年魏恩加特納(Felix Weingartner)在波士頓指揮《唐喬凡尼》,在約翰.麥科馬克 (John McCormack) 唱完Il miio tesoro,放下指揮棒與大家一同喝采。

作家最近拖拖拉拉,坦白說,其中一個原因是最近提不起勁。
對工作,或是對任何一件事。

Charles Ives七十三歲以「第三交響樂」獲得普立茲獎。
他三十歲就已經寫好的作品。

畢卡索不時用租來的別墅白牆上塗塗畫畫。有一次,房東要了三十法郎重新油漆。

後來畢卡索不禁想到那個人所虧的代價。

我不能常常聽音樂。音樂會讓我想說些愚蠢的好話。
列寧如是說。

根據傳說,但丁死後九個月,向他的一個兒子託夢,告訴他在哪裡可以找到《樂園》的最後十三章。在此之前,大家以為他沒寫。

托爾斯泰寫給契訶夫:
你知道我受不了莎士比亞的劇本,可是你的作品更爛。

果戈里死時財產比一個乞丐好不了多少。
但是他確實有只曾是普希金的金錶。

英國詩人查特頓 (Thomas Chatterton) 十七歲自殺的前一週,據說只靠著一條陳麵包維生。本來就是陳麵包,因為他只能賒到這種東西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1:06 AM | 迴響 (2)

November 07, 2005

消失點: 摘譯 (2)

林布蘭的最早傳記資料:
他只能讀最簡單的荷蘭文,而且讀得很吃力。

物理學家海森堡(Werner Heisenberg)三十一歲拿到諾貝爾獎。
九年前他的博士考試卻只拿了個C。

葉慈自己承認,二十七歲的時候還未曾吻過女人。

其實作家數週前已經開始打字。不知為什麼,他一直在拖拖拉拉。

馬克斯一輩子沒有看過工廠裡面的樣子。

十六萬觀者走過Le Bateau,倒掛的馬諦斯作品,但是重新掛之前,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。

佛洛依德七八歲的時候,曾經故意在父母的臥房地板上撒尿。

美國作曲家柯普蘭 (Aaron Copland) 聽過英國作曲家佛漢‧威廉士 (Ralph Vaughan Williams) 的「第五號交響曲」:
好像盯著一頭乳牛注視了四十五分鐘。

哈代的軼聞。有次查字典,因為不太確定是否真有某個字。結果發現裡面唯一的名言引例就是出自他筆下。

有人轉述愛默生批評英國詩人斯文本恩 (Algemon Swinburne)。
斯文本恩則回稱他是個沒牙齒的粗人。

那玩意兒。梅爾維爾如此形容愛默生的作品。
意思就是那胡說八道的玩意兒

由 shyu 發表於 11:05 PM | 迴響 (1)

November 05, 2005

消失點

vanishing_point.gif
Vanishing Point by David Markson

這本書應該早就貼上來,因為是當初決定提前開啟這個網站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可是不知為什麼,一直拖拉到現在!!

David Markson這本小說,像是立體畫派的collage,把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藝術家、音樂家生命的點點滴滴拼貼起來,每一小段落自成一體,卻又彼此呼應,像萬花筒。

開始讀的時候,突然冒出個唸頭,打算把一些有趣的軼事隨手譯出來,可是放在我跟阿祥的部落格並不頂合適,於是想到我這個想要開張已久,卻遲遲不敢動身的網誌。於是在這股推理下,「塵土的呢喃」提前上路。然而,開張後,卻遲遲沒有實現當初另闢疆土的此一初衷,有點荒誕,但是卻像人生,也有點像Markson這本不按小說牌理出牌的小說。

小說陪我飄洋過海,在台灣住了兩個多月,終於要用中文發聲了。

由 shyu 發表於 10:40 PM | 迴響 (0)

September 21, 2005

再給我一個機會—Anne Tyler的小說 Saint Maybe

Saint_Maybe.jpg

那天晚上,Ian Bedloe幫哥哥嫂嫂看小孩。不過他口袋裡裝著一個保險套,那是今晚去女朋友那裡準備破「童子功」用的。只是過了講好的時間,嫂嫂還沒有回來。惱怒的Ian本來就對帶著三個孩子嫁給哥哥的嫂嫂沒什麼好感,覺得她是為了利用哥哥嫁給她的。而且他一直懷疑嫂嫂外面還有別的男人,今天晚上一定是去幽會了。去參加另一個宴會的哥哥回來,發現太太不在家,只有滿面怒容的弟弟。而且弟弟拋給他一個炸彈:他的太太有外遇。

那天晚上,Ian沒有失去童貞,卻失去了哥哥。哥哥踩足馬力,把車撞到牆上身亡。失去丈夫的嫂嫂,竟日精神恍惚,最後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,服藥過量而死,身後留下三個年幼的子女,照顧的責任落在Ian的年邁雙親身上。Ian 一直自責,哥哥嫂嫂的死是他造成的。在這期間,他無意間在街上看到一間名稱奇特的教會:「第二次機會。」在那裡,他與這間保守、古怪的小教會的牧師一番對話,改寫了他的一生。

「您…..不認為我已經被赦免了嗎?」
「當然還沒有,」牧師回答的很乾脆。
Ian的嘴巴都張開了。他以為自己聽錯了。「我沒有被赦免?」
「沒有啊。」
「可是….我以為那就是要點啊。我以為上帝赦免一切事。」
「他當然赦免一切事」牧師說,「可是你不能說說『上帝啊,對不起』就
算了。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,不是嗎?根據敝教會的規矩,你要彌補—具
體、實際的彌補」

Ian真的接受了牧師的挑戰,大學中輟,找了份木匠的工作 (小說中有個人物知道他的職業以後,說:「我們的主在世的時候也是個木匠」),並且承擔起撫養三個孩子的責任。不僅如此,他也加入了這個禁用糖、咖啡因、酒精的小教會。Anne Tyler談起寫Saint Maybe的動機,曾說:「我一開始寫這本小說,只有一個好奇的念頭:作個重生的基督徒會是什麼感受,因為與我自己的生活經驗非常不同。」然而,不是重生基督徒的Tyler,卻在小說把一個人因著基督教信仰蛻變的過程刻畫得栩栩如生。Tyler不若很多作家,常取負面甚或嘲諷的筆觸,把保守派基督徒角色描述的拔扈專橫。她以客觀、精細的鏡頭,攝取了這個古怪保守的小教會的成員,尤其是牧師這個角色。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不是一個顢頇不講理的保守派怪物,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。有一次他找Ian談心,就坦承道出,自己後來也覺得禁止糖、酒精、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沒什麼道裡,只是找不到下台階。基督徒為文,常不免有「隱惡揚善」、「歌功頌德」、「文以載道」的傾向,因此營造出的故事像是樣板戲,充滿說教意味,但是沒有生命的氣息,像是一群在台上受擺佈的木偶。Tyler筆下的Ian或是牧師,卻是我們可以心有戚戚焉的真實角色。Eugene Peterson說Anne Tyler讓我們穿透陳腐的樣板標籤,看見上帝如何使人的生命朝向救贖的自我邁進。

小說橫跨二十四年,一個青春洋溢的年輕人,曾幾何時成了一個有些邋遢的中年人 ,讓長大成人的孩子回頭為他擔心。Ian不是沒有質疑過他所付上的青春歲月與心力。有次,他對著牧師發作,抱怨自己的生活刻板乏味,了無生趣,只有養兒育女的重擔。牧師又扔出一枚炸彈:他的重擔不是子女,是饒恕。Ian終於忍無可忍:

「好吧,你說,我還要等多久才能被饒恕?」
「不是,不是。你的重擔是你必須要饒恕。」
「我?」他瞪著牧師。「饒恕誰?」
「當然是你的哥哥嫂嫂。」
Ian一言不發。

接下來,是Ian的心境一個重要轉折。他終於恍然大悟。

Ian覺得每踏出一步,就更接近一個很重要的東西….他覺得自
己像一支箭—不是上帝所射出的箭,而是飛向上帝的箭。即便
要花上僅此一生的所有力氣,他相信自己最後一定到得了那裡。

因此,這本小說不是在鼓吹作功德,而是在描繪救贖的真正意義,以及給人的生命帶來的海闊天空。責任與海闊天空原來是相連的。而海闊天空是要「忘記背後,努力向前」的。
普立茲獎得主Anne Tyler以其一貫細膩、寫實的文筆,打造出虛構的小說世界,卻真實無比,令讀者如置身其中。如Joyce Carol Oats所說,「魔幻寫實」這個用詞現在已經用來指二十世紀一種特殊的小說寫法,不然這個名詞可以用來形容在平凡、不起眼的日常生活裡突然頓悟產生的情感張力。寫實小說正是倚重不厭其煩的工筆,繪出生活的枝微末節,令讀者不僅是在閱讀小說角色的經歷,而是自己也活在其中。Ann Tyler的小說就具有這種「魔幻寫實」的魅力。她的故事背景不脫巴爾的摩這個城市,主題也不脫人際關係 (愛情、婚姻、家庭、手足),然而她化瑣碎為神奇,生活裡的點點滴滴經過她筆下,都能讓人哭、讓人笑、讓人嘆息、讓人低迴。小說中有很多呼之欲出、讀了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片段。Ian撫養三個遺孤的過程,裡面的很多掙扎,尤其是孩子對信仰的叛逆 (Agatha不想去教會,與Ian絆嘴的對話就相當傳神),很多基督徒父母都能感同身受。小說結束之際,Tyler完全以兩人之間的對話來側描Ian的岳母對牧師表示好感,讀來令人噴飯,也拍案叫絕。書中最後一段,Ian走下樓梯的場景不僅展現了Tyler的文字功力,也把Ian的心境說的淋漓盡致:

….他停下來,丹尼 (哥哥) 抱著他的頭生女兒,說:「你看!」
然後那一刻像唱片跳針似的移開,馬上又看他帶著嫂嫂露西,
說:「來見見改變了我一生的女人吧。」他的神色肅穆,而露西
則笑著,似乎在說:「你的什麼?你的什麼啊?哦,你的生命啊。」
她揚起頭又笑了。她會說,這是很尋常的事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
人不住在改變其他人的生命。不需要這麼大驚小怪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1:45 AM | 迴響 (3)

July 24, 2005

尋覓家園

searchinghome.jpg
Searching for Home: Spirituality for Restless Souls by Caig Barnes, Brazo Press, 2003

托多洛夫的書名《失卻家園的人》可說是道出本書的主旨。聖經上說,自從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,神就派了天使手持火劍守在伊甸園的東門。從此,人類就在伊甸園東,也就是樂園以外飄泊,無法重返家園。我們失去了「世界的軸心」(Axis Mundi),生命失去支柱與中心點,成了流放的人、遊牧的人,不住遷徙、不住尋覓。我們懷念兒時家園,我們尋找更好的工作、更好的住家環境,歸根究底,都是源於我們想要重返樂園的嚮往與渴盼。

M. Craig Barnes以但丁的《神曲》作為本書架構,以《地獄篇》、《煉獄篇》《天堂篇》刻畫離家、返家的過程。神曲一開始,但丁「在生命的正午/發現自己身處黑暗的林中/偏離了正途。」Craig Barnes現身說法,以自己離家出走的牧師父親,流落客死他鄉,道出人類失去心靈家園的流離失所。

在但丁的《地獄篇》,維吉爾告訴詩人,「要離開荒野,先要走另一條往下面的路。」意即要攀升之前,先要下落。回家的路始於地獄之門。要看見天家的光芒,首先要正視罪惡的核心—離開了神。靈魂的疏離流浪,生命的沒有目的,都是起因於此。所以,只有當我們陷入谷底,發現自己離神有多遙遠,我們才能悔改,回頭轉換行路的方向。

回家的路途並不容易;負荷過多的人走不到終點。天路客需要清倉,拋棄過往堆積的罪咎與傷痛。Craig Barnes以《煉獄篇》形容這一段過程。一如出埃及的希伯來人,需要時間從逃脫的奴隸變為憑信心走回家園的子民。福音派的讀者可能因著不認同「煉獄」的觀念而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有異議。不過,作者在此只是用來作為比喻,而不是神學的討論。但丁的作品雖然受多馬神學思想影響頗深,但是讀者應該以文學作品的比喻來看作者使用「煉獄」這個觀念。其實,福音派敬重的魯益師就相信有煉獄,但是我們也沒有因噎廢食,完全不讀他的作品!

經過煉獄的攀爬,但丁藉由Beatrice的帶領,進入天堂。他在那裡看到整個宇宙都在祂的環伺之下。他也看到真正的愛 (「任何不能使我們與神更親近的愛不是真正的愛」)、真正的美 (反映神的榮美),並且發現自己越靠近神,改變就越大。我們不是流浪的人,我們不是遊牧的人。我們是朝聖者,正走在重返家園的路上。但是在我們抵達家園之前,教會可以成為家園以外的家。教會的目的是要人能在那裡共同經歷這是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三一神的家。在教會這個家園以外的家,信徒能夠臉朝上仰望,膝蓋下跪、靈魂則因終抵家園而雀躍興奮。

Craig Barnes以文學作品為架構,並結合了社會學與與教牧經驗,道出人類生命的真正渴望與癥結。基督徒可以藉著這本作品,不僅重新思考生命的優先順序、教會存在的真義,更可以對但丁的曠世巨著有個粗淺的認識,及其與信仰的關係。同時,這本書也是介紹信仰的好書:不說教,以文學作品與文學筆觸娓娓道出信仰之必要與意義。難怪Christianity Today會選為2004靈修類好書。該書內容的豐富、生動、優美,為近年基督教作品中難得一見的佳作。

Searching for Home章題
1. 無家可歸:尋找樂土的迷茫
2. 「家」是什麼?聖父、聖子、聖靈所在
3. 遊牧人的飄泊:我們何以如此迷惘?
4. 疏離的遊牧心靈:無家可歸的危險
5. 家園的記憶:大逆轉
6. 攀登高山:歸家路難
7. 路的岔口:選擇在神,不在我們
8. 上帝沒有家?從遊牧人到天路客的轉變
9. 家園的祝福:天堂何以茲事體大?
10. 嚮往的終結:沿途之家


由 shyu 發表於 07:16 AM | 迴響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