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y 24, 2005

尋覓家園

searchinghome.jpg
Searching for Home: Spirituality for Restless Souls by Caig Barnes, Brazo Press, 2003

托多洛夫的書名《失卻家園的人》可說是道出本書的主旨。聖經上說,自從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,神就派了天使手持火劍守在伊甸園的東門。從此,人類就在伊甸園東,也就是樂園以外飄泊,無法重返家園。我們失去了「世界的軸心」(Axis Mundi),生命失去支柱與中心點,成了流放的人、遊牧的人,不住遷徙、不住尋覓。我們懷念兒時家園,我們尋找更好的工作、更好的住家環境,歸根究底,都是源於我們想要重返樂園的嚮往與渴盼。

M. Craig Barnes以但丁的《神曲》作為本書架構,以《地獄篇》、《煉獄篇》《天堂篇》刻畫離家、返家的過程。神曲一開始,但丁「在生命的正午/發現自己身處黑暗的林中/偏離了正途。」Craig Barnes現身說法,以自己離家出走的牧師父親,流落客死他鄉,道出人類失去心靈家園的流離失所。

在但丁的《地獄篇》,維吉爾告訴詩人,「要離開荒野,先要走另一條往下面的路。」意即要攀升之前,先要下落。回家的路始於地獄之門。要看見天家的光芒,首先要正視罪惡的核心—離開了神。靈魂的疏離流浪,生命的沒有目的,都是起因於此。所以,只有當我們陷入谷底,發現自己離神有多遙遠,我們才能悔改,回頭轉換行路的方向。

回家的路途並不容易;負荷過多的人走不到終點。天路客需要清倉,拋棄過往堆積的罪咎與傷痛。Craig Barnes以《煉獄篇》形容這一段過程。一如出埃及的希伯來人,需要時間從逃脫的奴隸變為憑信心走回家園的子民。福音派的讀者可能因著不認同「煉獄」的觀念而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有異議。不過,作者在此只是用來作為比喻,而不是神學的討論。但丁的作品雖然受多馬神學思想影響頗深,但是讀者應該以文學作品的比喻來看作者使用「煉獄」這個觀念。其實,福音派敬重的魯益師就相信有煉獄,但是我們也沒有因噎廢食,完全不讀他的作品!

經過煉獄的攀爬,但丁藉由Beatrice的帶領,進入天堂。他在那裡看到整個宇宙都在祂的環伺之下。他也看到真正的愛 (「任何不能使我們與神更親近的愛不是真正的愛」)、真正的美 (反映神的榮美),並且發現自己越靠近神,改變就越大。我們不是流浪的人,我們不是遊牧的人。我們是朝聖者,正走在重返家園的路上。但是在我們抵達家園之前,教會可以成為家園以外的家。教會的目的是要人能在那裡共同經歷這是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三一神的家。在教會這個家園以外的家,信徒能夠臉朝上仰望,膝蓋下跪、靈魂則因終抵家園而雀躍興奮。

Craig Barnes以文學作品為架構,並結合了社會學與與教牧經驗,道出人類生命的真正渴望與癥結。基督徒可以藉著這本作品,不僅重新思考生命的優先順序、教會存在的真義,更可以對但丁的曠世巨著有個粗淺的認識,及其與信仰的關係。同時,這本書也是介紹信仰的好書:不說教,以文學作品與文學筆觸娓娓道出信仰之必要與意義。難怪Christianity Today會選為2004靈修類好書。該書內容的豐富、生動、優美,為近年基督教作品中難得一見的佳作。

Searching for Home章題
1. 無家可歸:尋找樂土的迷茫
2. 「家」是什麼?聖父、聖子、聖靈所在
3. 遊牧人的飄泊:我們何以如此迷惘?
4. 疏離的遊牧心靈:無家可歸的危險
5. 家園的記憶:大逆轉
6. 攀登高山:歸家路難
7. 路的岔口:選擇在神,不在我們
8. 上帝沒有家?從遊牧人到天路客的轉變
9. 家園的祝福:天堂何以茲事體大?
10. 嚮往的終結:沿途之家


由 shyu 發表於 July 24, 2005 07:16 AM

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