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
September 28, 2005

我這顆小小的心

ThisLittleHeart.jpg
This Little Heart of Mine by Mackenzie Thorpe

我這顆小小的心
承載了浩瀚的溫柔 / 深闊的孤獨
擔在肩上 (這是我最美麗的負荷)
行~走~天~涯

由 shyu 發表於 02:03 AM | 迴響 (4)
>

September 23, 2005

在都市裡種一小片森林

是這樣的角落,給生存在台北市的一百個理由之外,再加上一個更浪漫的理由。

little_forest.JPG
DSCF0038.JPG

由 shyu 發表於 05:21 PM | 迴響 (1)
>

September 21, 2005

再給我一個機會—Anne Tyler的小說 Saint Maybe

Saint_Maybe.jpg

那天晚上,Ian Bedloe幫哥哥嫂嫂看小孩。不過他口袋裡裝著一個保險套,那是今晚去女朋友那裡準備破「童子功」用的。只是過了講好的時間,嫂嫂還沒有回來。惱怒的Ian本來就對帶著三個孩子嫁給哥哥的嫂嫂沒什麼好感,覺得她是為了利用哥哥嫁給她的。而且他一直懷疑嫂嫂外面還有別的男人,今天晚上一定是去幽會了。去參加另一個宴會的哥哥回來,發現太太不在家,只有滿面怒容的弟弟。而且弟弟拋給他一個炸彈:他的太太有外遇。

那天晚上,Ian沒有失去童貞,卻失去了哥哥。哥哥踩足馬力,把車撞到牆上身亡。失去丈夫的嫂嫂,竟日精神恍惚,最後不知是故意還是無意,服藥過量而死,身後留下三個年幼的子女,照顧的責任落在Ian的年邁雙親身上。Ian 一直自責,哥哥嫂嫂的死是他造成的。在這期間,他無意間在街上看到一間名稱奇特的教會:「第二次機會。」在那裡,他與這間保守、古怪的小教會的牧師一番對話,改寫了他的一生。

「您…..不認為我已經被赦免了嗎?」
「當然還沒有,」牧師回答的很乾脆。
Ian的嘴巴都張開了。他以為自己聽錯了。「我沒有被赦免?」
「沒有啊。」
「可是….我以為那就是要點啊。我以為上帝赦免一切事。」
「他當然赦免一切事」牧師說,「可是你不能說說『上帝啊,對不起』就
算了。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,不是嗎?根據敝教會的規矩,你要彌補—具
體、實際的彌補」

Ian真的接受了牧師的挑戰,大學中輟,找了份木匠的工作 (小說中有個人物知道他的職業以後,說:「我們的主在世的時候也是個木匠」),並且承擔起撫養三個孩子的責任。不僅如此,他也加入了這個禁用糖、咖啡因、酒精的小教會。Anne Tyler談起寫Saint Maybe的動機,曾說:「我一開始寫這本小說,只有一個好奇的念頭:作個重生的基督徒會是什麼感受,因為與我自己的生活經驗非常不同。」然而,不是重生基督徒的Tyler,卻在小說把一個人因著基督教信仰蛻變的過程刻畫得栩栩如生。Tyler不若很多作家,常取負面甚或嘲諷的筆觸,把保守派基督徒角色描述的拔扈專橫。她以客觀、精細的鏡頭,攝取了這個古怪保守的小教會的成員,尤其是牧師這個角色。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不是一個顢頇不講理的保守派怪物,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人。有一次他找Ian談心,就坦承道出,自己後來也覺得禁止糖、酒精、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沒什麼道裡,只是找不到下台階。基督徒為文,常不免有「隱惡揚善」、「歌功頌德」、「文以載道」的傾向,因此營造出的故事像是樣板戲,充滿說教意味,但是沒有生命的氣息,像是一群在台上受擺佈的木偶。Tyler筆下的Ian或是牧師,卻是我們可以心有戚戚焉的真實角色。Eugene Peterson說Anne Tyler讓我們穿透陳腐的樣板標籤,看見上帝如何使人的生命朝向救贖的自我邁進。

小說橫跨二十四年,一個青春洋溢的年輕人,曾幾何時成了一個有些邋遢的中年人 ,讓長大成人的孩子回頭為他擔心。Ian不是沒有質疑過他所付上的青春歲月與心力。有次,他對著牧師發作,抱怨自己的生活刻板乏味,了無生趣,只有養兒育女的重擔。牧師又扔出一枚炸彈:他的重擔不是子女,是饒恕。Ian終於忍無可忍:

「好吧,你說,我還要等多久才能被饒恕?」
「不是,不是。你的重擔是你必須要饒恕。」
「我?」他瞪著牧師。「饒恕誰?」
「當然是你的哥哥嫂嫂。」
Ian一言不發。

接下來,是Ian的心境一個重要轉折。他終於恍然大悟。

Ian覺得每踏出一步,就更接近一個很重要的東西….他覺得自
己像一支箭—不是上帝所射出的箭,而是飛向上帝的箭。即便
要花上僅此一生的所有力氣,他相信自己最後一定到得了那裡。

因此,這本小說不是在鼓吹作功德,而是在描繪救贖的真正意義,以及給人的生命帶來的海闊天空。責任與海闊天空原來是相連的。而海闊天空是要「忘記背後,努力向前」的。
普立茲獎得主Anne Tyler以其一貫細膩、寫實的文筆,打造出虛構的小說世界,卻真實無比,令讀者如置身其中。如Joyce Carol Oats所說,「魔幻寫實」這個用詞現在已經用來指二十世紀一種特殊的小說寫法,不然這個名詞可以用來形容在平凡、不起眼的日常生活裡突然頓悟產生的情感張力。寫實小說正是倚重不厭其煩的工筆,繪出生活的枝微末節,令讀者不僅是在閱讀小說角色的經歷,而是自己也活在其中。Ann Tyler的小說就具有這種「魔幻寫實」的魅力。她的故事背景不脫巴爾的摩這個城市,主題也不脫人際關係 (愛情、婚姻、家庭、手足),然而她化瑣碎為神奇,生活裡的點點滴滴經過她筆下,都能讓人哭、讓人笑、讓人嘆息、讓人低迴。小說中有很多呼之欲出、讀了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片段。Ian撫養三個遺孤的過程,裡面的很多掙扎,尤其是孩子對信仰的叛逆 (Agatha不想去教會,與Ian絆嘴的對話就相當傳神),很多基督徒父母都能感同身受。小說結束之際,Tyler完全以兩人之間的對話來側描Ian的岳母對牧師表示好感,讀來令人噴飯,也拍案叫絕。書中最後一段,Ian走下樓梯的場景不僅展現了Tyler的文字功力,也把Ian的心境說的淋漓盡致:

….他停下來,丹尼 (哥哥) 抱著他的頭生女兒,說:「你看!」
然後那一刻像唱片跳針似的移開,馬上又看他帶著嫂嫂露西,
說:「來見見改變了我一生的女人吧。」他的神色肅穆,而露西
則笑著,似乎在說:「你的什麼?你的什麼啊?哦,你的生命啊。」
她揚起頭又笑了。她會說,這是很尋常的事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
人不住在改變其他人的生命。不需要這麼大驚小怪。

由 shyu 發表於 01:45 AM | 迴響 (3)